



◆吳靜
近日,教育部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構建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將綠色低碳發展融入校園建設。
作為教育公共機構,高校一般存在人員密集、校區分散、用能種類多等特點,已經成為重要的能源消耗單位。在國家綠色轉型發展和“雙碳”戰略雙重驅動下,高校開展能源管理具有多重價值。一是節能降碳價值,比如通過精細化節能管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二是教育實現價值,比如在正式課程中傳授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理念。三是區域示范價值,通過高??蒲袔?,讓高校成為城市綠色轉型的先鋒和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關鍵動力,賦能區域綠色發展,提升教育服務的社會貢獻力。如何調動學校系統尤其是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工作,已經成為推進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
日本高校能源管理值得借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資源能源匱乏型國家,日本一貫堅持能源集約化管理與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日本的高校尤其關注硬件設施的能源消耗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議題。其做法值得參考和借鑒。
以大阪大學為例,這是日本在讀學生人數最多的國立研究型大學,包括10余個學部、3萬余名師生人數,能源需求量較大。大學采取能源分類管理系統,持續優化校園能源、碳排放與環境的關系。根據校園內每棟建筑的能源使用特點,將建筑設施分為三類,并分別制定能源日常使用計劃,利用有效的能源使用策略,對設施進行能耗評估。同時,通過“計劃—執行—檢查—行動”(PDCA)過程控制法,結合可再生能源資源,實現了能源管理的動態平衡,優化了成本效益。
大阪大學同時開設了可持續性科學研究生項目。課程由三部分構成:以知識和概念為主的基礎性課程,以體驗和技能培養為主的實踐性課程,以及通過跨學科手段探究現實中復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碩士論文研究。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不僅為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提供了多視角思考可持續性議題的可能,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并實踐可持續性的核心原則。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通過課程,更好地交流了對可持續性的跨學科理解,有利于開展創新化研究??傊?,課程推動了可持續性理念在大學師生中的傳播,使它真正成為一門跨專業跨領域的學科。
此外,為響應日本節能法,學校自2014年開始,用日語和英語同時發布低碳校園政策。政策設定了明確的管理目標,動員學生和教職工共同參與,提升對低碳校園的認知,促進低碳行動與可持續發展。此外,學校每年舉辦兩次節能促進會,各部門分管人員參會,以促進信息共享。通過以上能源管理策略與措施,大阪大學2015年較2010年單位面積能耗降低了22%。同時,大學開展了一系列校園節能與保護行動,包括教育研究和行為改變,倡導大學作為重要的能源消費機構,面對自然災難和社會挑戰,有責任開展可持續行動,成為區域創新的先鋒。
促進我國高校能源管理的建議
結合日本高校能源管理實踐經驗,筆者建議,我國高??扇嫱苿泳G色低碳發展,構建“1+3”路徑策略:“1”即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愿景與使命;“3”即管理運營、教學研究和聯結社會三個維度:
一是管理運營。建設可持續大學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工程,需要學校各職能部門、教學實驗室等積極配合,信息共享、協同努力??刹捎媚茉捶诸惞芾砗瓦^程控制,包含計劃、執行、檢查和行動4個戰略管理步驟。具體實施上,基于校園能源與碳排放盤查,高校能源管理需要重新審視綠色低碳轉型的價值,制定低碳轉型路線圖,建立信息化能源與碳排放管理系統,將能源使用與碳排放可視化。加快推動學校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學校建設領域的規?;瘧?,比如可以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學校建筑屋頂光伏行動,推動光伏與建筑一體化發展。
二是教學研究。教學是大學存在的重要基石,因此,大學首先應重視通過課程內容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向可持續方向轉變。愛因斯坦曾提出,我們不能用制造問題時的同一思維去解決問題。傳統的單一學科無法解決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真正有效地融入相關學科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關鍵。要通過教學研究和課程培訓以及組織學生活動等,有效加強正式課程中傳授的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以及節能減排的理念。
三是聯結社會。發展可持續大學需要更好地利用國家政策,與所在地城市的社區以及相關方合作,助力解決城市在綠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促進區域綠色轉型。建設綠色低碳學校過程中產生和應用的技術成果,可以通過開放實驗室,開展社區互動,融入區域“雙碳”綠色轉型,實現產學研一體,引領科研技術創新,為綠色低碳社會創造良好的氛圍,尤其是人才建設與技術支持。
作者單位: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