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qithd"></ins>

    <tr id="qithd"><small id="qithd"></small></tr>

          國家全日制普通高校    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湖南省卓越院校    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舉辦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    主管單位:湖南省教育廳
          當前位置:首頁生態信息
          以系統治理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時間:2022/12/22    來源:本站    瀏覽:7230

          以系統治理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

          ◆郝亮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結了新時代十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變革,指出了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成功經驗,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其中,系統治理理念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引。


          系統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理念


          系統治理是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科學認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統一的自然系統,它們之間存在著無數個有機鏈條,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維持著地球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并與人一起構成生機勃勃的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亦是系統治理的邏輯前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創造性地把自然生態的系統性、共生性思維移植到人類的生態治理領域,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系統思維和生態思維,有助于準確把握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


          系統治理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思想指導。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應統籌應對氣候變化、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產業結構調整,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第一,污染的根源在于粗放的生產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變革生產與生活方式才能實現環境質量改善,因此要統籌經濟增長和污染治理。第二,節能、降碳和治污往往具有“范圍經濟”的效果,幾個方面“分治”的成效之和通常不如“統治”的成效。第三,節約和減排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資源能源的減量化使用就是廢棄物的減量化排放。因此,要大力推進資源的高效節約集約利用。第四,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一方面要做好減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擴大環境容量,推動二者協同發力。


          系統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遵循


          系統治理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遵循。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生態治理理念,體現了整體性、辯證性思維,有助于從完整生命體的角度把脈和診治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統籌兼顧注重從整體上把握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綜合平衡強調通過協調內在關系、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是唯物辯證法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在生態領域的具體路徑和操作指南。在新征程上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治理之道,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著力構建系統完整的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在體制上,必須以系統觀念、整體思維、綜合方法解決長期存在的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等部門分割問題,堅持統籌兼顧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農村、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等,通過深化機構改革實現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達到“1+1>2”的系統優化效果。在機制上,健全嚴格執法的法治機制,鼓勵各類主體通過法律保護合法環境權益不受侵犯;完善靈活高效的市場機制,通過價格信號以經濟激勵的方式促使各類主體自覺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責任;改進行政干預機制,提高行政干預機制的有效性和效率;落實公眾監督等社會機制,鼓勵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督、舉報和訴訟。


          堅持以系統治理理念謀劃保護與發展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統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是對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保護與發展問題進行系統性反思的結果。在過去,一些地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謴瓦@一生命共同體的生機,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從更好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角度出發,立足各生態系統自身條件,遵循“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的原則,既不能一味放任、屈從生態系統的變化,也不能僅憑主觀意志對生態系統進行人為干預。要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統籌各類規劃、資金與項目等,注重加強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間的協同,不同要素、區域、系統間的協同,以及相關部門、主體間的協同,構建全面綜合的協調機制。


          生態保護與系統治理要加強生態戰略研究并采取合理舉措。一方面,以江河湖流域、山體山脈等相對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為基礎,結合行政區域劃分,進行分區保護、分類治理。統籌森林、濕地、水系流域、野生動物棲息地等生態空間,著力構建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陸域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另一方面,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承載能力、適應性、脆弱性、敏感性評價及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價。對受損嚴重且需要迫切修復的重要區域,采用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道德倡導與法治強制、經濟激勵與行政懲罰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堅持系統治理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態根基。當前我國生態保護工作仍面臨多重壓力,生態修復成效不穩定等問題依然突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從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出發,把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監測、修復等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兼顧、齊抓共管、整體施策,激發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全面增強,讓美麗中國呈現多元之美、系統之美。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